Sunday, 10 July 2022

国旗穿身上 演出前唱国歌 你OK吗?

 国旗穿身上 演出前唱国歌 你OK吗? | 早报 (zaobao.com.sg)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前年9月宣布重新检讨新加坡国徽、国旗与国歌法,并在去年成立国家象征公民工作组以征集意见。工作组同年7月发布报告,建议可进一步放宽国家象征的使用,但也要防止被滥用。文社青部上月中邀请公众就拟议中的条规提供反馈。咨询活动78日结束。法案预计今年稍后提呈国会一读。本期《实况报道》访问工作组成员、基层领袖、学校师生,以及以新加坡文化特色为创作灵感的设计师,了解国家象征对他们的身份认同起着什么作用?这些符号是否仍反映新加坡人对国家和未来的期许?放宽对国家符号的使用,意义和作用何在?

新加坡国旗、国歌和国徽自我国1959年自治以来启用,是新加坡最早的国家象征。我国1965年独立建国后,国家信约、国花卓锦万黛兰、狮子头符号,以及鱼尾狮,也陆续成为国家象征。

不同国家象征的意义、庄重程度,以及使用的场合和对象不尽相同。时至今日,这些符号在新加坡人心目中代表的意义是否依旧?如何更好地使用国家象征,增强公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与这些符号的情感联系?


这些都是去年1月成立的国家象征公民工作组,重点探讨的课题。工作组聚集47名不同种族、年龄及职业的新加坡人。他们花了四个月时间,除了展开线上讨论,也设计一项问卷调查,征询近1500名新加坡人的看法。

报告:公众对国家象征有强烈自豪感

工作组去年7月提呈名为我们的象征、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新加坡的报告指出,新加坡人一般对国家象征有强烈的自豪感,并且认为在使用这些符号时,须给予它们应有的尊重。

报告建议给予更多空间,让人民进一步与国家符号建立情感共鸣。这包括促进日常讨论、提高国家象征符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鼓励政府放宽部分限制,允许人民以创新但负责任的方式使用国家符号。

拟议中的法案考虑了报告书部分意见,建议允许人民有更大灵活度,在对国家有重要意义的时刻,即使是非国庆期间,也可挂国旗。

文社青部在公共咨询文件中指出,近年更多民众请求在非国庆期间张挂国旗,以表达爱国情感和团结精神。例如,前年冠病疫情暴发,就有公众申请在病毒阻断措施期间在住家外张挂国旗,彰显共克时艰的精神,获政府特别批准。

今年连续五年担任国庆庆典创意制作人的陈柏龙(32岁)是工作组成员,参与的是探讨国歌的小组。他也是负责策划报告书的志愿者之一。他认同应让新加坡人有更大空间,去探索国家符号对他们个人的意义。

陈柏龙在筹备2019年国庆庆典时,参与录制一个由本地摇滚之父蓝利沙立(Ramli Sarip)演绎国歌《前进吧,新加坡!》(Majulah Singapura)的音乐视频。这段经历给予他听觉上的震撼,激发他更认真探索国歌歌词的意义。

他自认过去和很多人一样,结束学生生涯后就少有机会唱国歌。自从参与国庆庆典工作,我更深刻体会国家象征作为团结人民的符号,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2019年第一次聆听蓝利沙立富有情感和力量的演唱,让我很感动,更深切领会到国歌创作人朱比赛(Zubir Said)的歌词富有感染力和深度。

一开始,人们对蓝利沙立演唱的版本褒贬不一,朱比赛的女儿罗哈娜·祖必尔博士(Rohana Zubir)是抨击这首歌的人之一。陈柏龙去年联系罗哈娜·祖必尔后,了解到她那时反应激烈,是误以为蓝利沙立版的国歌,会取代她父亲的原创版。

我向她解释,我们出于敬爱才会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对国歌的情感,没有取代原创版本之意。她未必认同这个版本的曲风,但她最后表示可以接受这么做是为鼓励人们以不同方式去接触和了解新加坡国歌。

陈柏龙认为,事件引起争议恰恰显示人们关注国歌的呈现方式。他相信,偶尔在特殊情况下换一种方式呈现国歌,可激发人们的兴趣和讨论,进而鼓励大家探索自身与国家符号的情感联系。

拟议中的法案也建议,在避免商业炒作的前提下,按个别情况批准国歌在一些售票场合中播放,如剧场演出或音乐会等。

工作组另一成员珍兰妮(Jensrani d/o Thangavel66岁,退休历史教师)认为,只要是事先征求当局批准,并且以恭敬的方式呈现国歌,她可以接受国歌在售票演出等场合中使用。

执教30多年的珍兰妮坦言,当初参加工作组是因为她一度担心,有人会倡议以其他官方语言演唱国歌。她指出,马来语是本区域通用语,国歌当年以马来语谱写,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且具有团结不同社群的意义。她很欣慰工作组无意提出更改国歌语言的建议,而是强调应加强人民对歌词意义的了解。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学生沙瑞福(Syarifuddin Azhar Bin Rosli26岁)参与探讨国家信约和国徽的小组。

年轻一代希望 国家符号包含对未来期许

他指出,从公众的反馈可看出,年长一辈视国家符号为新加坡独立建国的象征,认为应避免有任何更动;年轻一代的想法不同,国家象征已是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因此更希望这些符号能包含他们对国家应不断进步的期许。

以国家信约来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公众反馈,信约中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这句话的含义,可扩大以致包含更多元的群体,包括不同性别取向的人民。这显示,对比我国建国初期,如今我们的社会更加多元。

单是我们的讨论小组就存在代际差异,出现保留或更新信约内容的不同意见。我们最终达致共识,认为信约应保留原貌,但应鼓励人们更积极展开对话,更深入思考信约的内涵。

非国庆期间挂国旗有助培养爱国心

政府未来或允许更多人在非国庆期间张挂国旗。受访基层领袖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这可鼓励更多民众和企业自发表达爱国情感。

凤山民众俱乐部管理委员会主席纪式顺(51岁,建筑公司老板)前年在国庆期间带领基层义工团队,在勿洛北4街第187A座组屋外装置一幅约15米长,由LED灯管组装成的巨型国旗装饰。

那时正值冠病疫情暴发初期,纪式顺自掏腰包,花费2万多元为社区布置国庆装饰,是希望借此传达团结精神,提振和鼓舞居民的士气。

这幅巨型LED国旗装饰当时在夜里闪烁红白色光芒,相当受欢迎,成为居民拍照热点,让纪式顺十分欣慰。然而,令他啼笑皆非的是,也有一些居民想当然地认为这一定是政府出钱布置的装饰。

如果国旗等国家象征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放宽,我希望看到民众更自发地表达对国家的自豪感。例如,我们可以鼓励更多商家与基层领袖合作进行国庆布置。希望这样能逐渐改变一些人的既定观念,也就是社区里每次张挂或展示国旗,必定是政府出钱布置的。

目前,人们只允许在国庆期间(即71日至930日)在屋外张挂国旗。拟议中的国家象征法案建议赋予部长权力,在非国庆期间的重要时刻准许民众张挂国旗。

滥用国家象征日后可能被判监

为避免国家象征被滥用,政府拟将最高罚款额从1000元加重至3万元,违例者也可能面对坐牢。

根据在1959年制订的新加坡国徽、国旗与国歌法(Singapore Arms and Flag and National Anthem Act),我国国徽、国旗和国歌的使用都受到保护。

目前刑罚自1960年未更新过

拟议中的国家象征法令(National Symbols Act),将纳入1959年后受承认的三个国家象征,即国家信约、国花和狮头符号,以及包括总统徽章、旗帜和印章的总统象征(Presidential Symbols)和公共印章(Public Seal)。这是为了赋予这些符号正式的法定地位。

文社青部有意加重滥用国家象征的最高刑罚,具体刑罚视个别罪行而定,最严重可判罚款最高3万元,或坐牢最长六个月,或两者兼施。目前罚款最高仅1000元,这个数额自1960年未曾更新过。

鉴于通货膨胀和我国生活水平提升,文社青部认为,目前的处分不足以对故意滥用国家象征者发挥阻吓作用。

文社青部也有意通过新法令和相关规章,更清楚说明如何适当地使用国家象征,并且会加强措施,包括赋予政府对国家符号的不当使用发布制止令的权力。

印有国旗商品未来或允许售卖

政府未来可能允许国庆期间售卖带有国旗图像的商品。纪念品设计师认为这能扩大产品设计素材的选择,但也希望政府下来明确说明所须注意的事项。

目前,除非获政府批准,否则国旗图像不准用于商业或广告用途。拟议中的国家象征法案建议在国庆期间,让民众无须申请批准,也能将国旗图像用于商品,前提是不能损害国旗尊严。

售卖新加坡文化特色纪念品的LOVE SG创办人曹传(Kevin Choe)说,市面上售卖的一些如磁贴等廉价纪念品,有的已采用国旗图像,有关商家可能不知道这是不允许的。未来如果我要采用国旗图像,不会很张扬地将它直接放在商品上,而是会将它融入其他设计元素之中。例如,一个包包上可以有几种代表新加坡的标志,而国旗是其中一个。

他认为,国旗图像未来若能融入产品设计,未尝不是好事,若能进一步放宽限制,准许非国庆期间也可售卖这类商品,相信对旅客也具吸引力。

相信设计师都会谨慎使用国旗图像。但最好有一个网站可让商家在采用国旗图像时,查询哪些事可做,哪些不该做,而哪些情况下得申请批准。

四语读信约传达多元包容精神

国家象征公民工作组在报告书中建议以更包容方式使用国家象征,以反映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共同价值观。

实际上,本地一些学校早已将这个理念付诸实践,例如圣斯德望学校(St. Stephen's School)的学生周一至周五依序以英语、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再以英语宣读信约。学校这么做已有10多年。

这个传统在品格与公民教育部主任韩蕙镁于2009年到这所学校任教时就已存在。她说,学校多年来坚持这个传统,是希望学生铭记我国是由不同种族以及说着不同语言的社群组成的,同时要借这个方式提醒学生学好母语。

为了让新生有时间适应,学校允许小一生每年新学年第一周在课室进行升旗仪式,在教师逐字逐句引导下学习唱国歌,以及以不同语言宣读信约。过后,新生每天参与全校升旗仪式,耳濡目染之下渐渐懂得以正确方式唱国歌和宣读信约。

小六生郭尚豪(12岁)目前能流利地以英语和华语宣读信约,至于另外两种官方语言,他较熟悉马来语。

郭尚豪说,有的同学能以四种语言宣读,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学校通过这个传统所传达的包容精神,提醒他要不分种族、语言和宗教,时刻为他人设想。

以四种官方语言宣读信约,也让我对本地的不同语言感到好奇。我时常会请教马来族或印度族同学,如何以他们的母语说简单词汇。我们在学校如果能有更多时间学习自己较不熟悉的官方语言,那就再好不过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